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组织建到哪里,巡视巡察就跟进到哪里”。近几年来,县委第五巡察组紧扣村级实际,注重突出五个结合,把巡察监督利剑直插最基层,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村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等问题,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村级巡察质效水平。
一是在巡察重点上,突出“同”与“异”相结合。所谓“同”就是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对村巡察部署要求,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到聚焦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聚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情况、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等,这些是到村巡察的共性内容。同时根据不同村情,实行一村一策、区别对待,因村配单,对单巡察。一般分为三类,按综合实力分为先进村、一般村、薄弱村;按重点工作分为园区服务、征地拆迁、项目建设、重点信访等;按区位差别分为城关村(社区)、城郊村、偏远村等。例如巡察先进村突出查找其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发展的后劲、“三资”管理的规范等,而巡察贫困村,则更多的应当聚焦脱贫攻坚的政策落实、组织建设的短板与不足、形成后劲的原因、比学赶超的信心与办法等,做到既不“千村一面”,又能体现各村特点。
二是在巡察手段上,突出“查”与“访”相结合。看资料、理账册、查制度,是巡察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大量的问题都能从中发现。但有时候不能忘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就需要查访结合,以“访”核“查”。要打破农村“熟人社会”、人情干扰和错综复杂的家族姻亲关系,采取群众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打消群众反映问题的顾虑。访重点人、访重点事,透过表象看本质,透过结果看过程,将问题查清,将责任掯实。例如巡察某村,群众将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每年每亩120元的地力保护费领取时,手续齐全、合法,看不到任何问题。但当我们一地一地走访时,就发现了问题:原来平整的田地被挖得沟沟河河,粮食种植变成了龙虾养殖,土地用途改变了,不应该再拿地力保护费。
三是在工作态度上,突出“冷”与“热”相结合。巡察工作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是渎职”的意识,从严、从实开展巡察工作。巡察必须带头讲政治讲规矩,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挖掘问题,铁面无私,查找责任力拒干扰,做到查得实、挖得深、追得准,以“冷”的态度利剑出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运用“热”的态度对待被巡察党员干部、群众,一方面会使他们更好地配合工作,另一方面也树立巡察人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巡察组延伸巡察到某个城郊村,每天中午休息期间与邻近小区的居民唠家常,一来二去,群众已和巡察组的同志打成了一片,无话不谈。“我们小区连老人打牌的地方都没有。”一天,群众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们巡察组的注意,《物权法》中明确规定新建居民小区配套社区用房。一查才发现,同样的问题还不止这一个小区,原因是开发商没意识、不愿配套,而根子在个别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遇到困难缺乏担当精神。于是马上启动立巡立改程序,并写入巡察报告,落实限时整改。
四是在问题归纳上,突出“分”与“统”相结合。我们进村巡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问题会被相继发现。一个个独立的问题或线索都是我们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如何筛选整理,如何归纳定性,这就考验我们的政治站位、思维层次和谋划能力了。而这一段工作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分”和“统”。“分”就是将发现的问题,能直接对应政策法规、纪律制度的,直接定量定性。而有些问题相对较轻、较散,看上去不轻不重,但总是觉得似乎有些问题,换一个角度,用“统”的方法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某村杂工杂支每年数额不等、流程规范,但三年一统计,发现数额较大,其中对比看其中一年支出特别大,查找问题。
五是在巡察定性上,突出“精”与“高”相结合。问题查出来了,如何整理,如何定性,这就考验巡察人政治站位的高度、政治素养的厚度、政治鉴别力和敏锐度、综合思考研判的能力水平了,也决定了巡察报告的层次,决定着巡察成果的质量。“精”,就是将所查问题对应的政策法规、决定决议及上级有关精神要求要精确对位,相同、相似的问题归类提炼,查找定性依据,凝炼表述论点,反复推敲再三斟酌,确保事实清楚、定性精准,完成每一类小项问题的模块架构。“高”,就是要将每一个小项模块架构,再进行类比归类,寻找共同点或交差点,从政治巡察定位的高度,在“三个聚焦”上看问题、查根源。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问题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实现从业务看政治,从问题看责任,从现象看本质。例如巡察某镇8个村居时,在分类筛选问题时,我们就部分村赌博现象突出、身边好人宣传不力、个别干部存有迷信思想等现象,定性为:意识形态工作不实;就部分村值班记录极少、危桥较多未改造,河道淤塞不清理、土地承包工作不实等现象,定性为: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以及村民自治监督不严,信访矛盾化解不力,共4个分类问题统一归纳定性为推进社会治理成效不明显。